Jhycheng wu
傳記
傳記
《無限的創作自由》
生於1961年,吳志誠出生在台灣南投縣的核心地帶——魚池鄉,自幼便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。性格內向且對學業興趣不高的他,很快將繪畫視為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,並透過它來表達與抒發內心情感。他經常流連於各個畫室,沉浸在其中的氛圍,深受感動與啟發。
儘管他深知這門藝術需要極大的努力與嚴謹的態度,但繪畫所帶來的喜悅已足以讓他感到滿足與充實。來自農家的他,從小便與父母一同在田間勞作,負責採收花生與甘蔗,亦幫忙照料牲畜,尤其是水牛。
他的父母不理解他為何花這麼多時間在繪畫上,在他們看來,繪畫只是單純的美麗,卻並無實際用途。然而,他並未因父母的不支持而氣餒,依舊堅持自己的選擇,並在藝術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。

他於1977年開始學習繪畫,師從台灣畫家李石樵,並在台灣台北美術學校就讀。其後,他與人類學家黃憲信共同進行長達數年的台灣原住民研究,最終創作出多幅畫作與藝術表演作品。1980年,他自台北美術學校畢業,並持續跟隨李石樵學習至1985年。在學期間,他屢獲殊榮,包括台灣全國水彩畫比賽首獎,以及台灣全國水墨畫比賽首獎。
完成兩年軍旅生涯後,Jhycheng Wu 決定拓展視野,前往歐洲探索。他深受此地偉大畫家的啟發,無論是丁托列托、倫勃朗、塞尚、孟克或梵谷,亦或是當代藝術家如弗朗西斯·培根和格哈德·里希特。在老師的建議下,他於1988年前往法國,就讀里昂國立高等美術學院。三年後,他獲得法國國家造型藝術文憑(DNAP),隨後於1994年取得法國國家高等造型藝術表達文憑(DNSEP),完成碩士學業。
Jhycheng Wu 的藝術生涯始於里昂美術學院畢業後。他的藝術實踐使他在1995年贏得多個獎項,包括法國旺代的『行進中的藝術』(L’Art en Marche)競賽大獎,以及里昂 MAPRA(藝術與藝術家資源中心)獎。隨著他的作品越來越受到認可,他開始在法國、歐洲、美國乃至東亞旅行並展出自己的作品。無論是個展還是聯展,Jhycheng Wu 都在世界各地的藝術場域展示他的作品,並渴望發掘新的文化與結識不同的人們。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覽包括法國尼姆的耶穌會教堂、紐約的水晶藝術基金會(Crystal Art Foundation),以及台灣台北的美術館。
此外,他的旅行讓他能夠參與全球各大藝術競賽,並獲得多項殊榮,尤其是日內瓦國際當代藝術大獎賽首獎,以及法國尼姆雙年展(Biennale de l’Art de Nîmes)首獎。
儘管享譽國際,Jhycheng Wu 始終忠於最初的靈感來源。首先是他在台灣與家人共度的童年時光。他對故鄉與親人的熱愛,成為他創作中持續躍動的靈感泉源。台灣的鄉村景色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,其多樣的風景——高山、花卉、日常生活場景,以及動物們——都深深影響了他的藝術表現。
此外,他融合了台灣文化與旅居各地所吸收的文化元素,形成了一種和諧的風格,其中蘊含來自不同環境的多重影響。他的藝術風格扎根於故土,卻不斷吸收各地風景與文化的精華,透過細膩的詮釋與詩意的視角,打動人心。作為一位成熟的藝術家,他成功將多種圖像與繪畫表現方式融為一體,如同一面萬花筒。他不再僅僅反映現實或藝術潮流,而是化身為一股內在美感的光源,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。
Jhycheng Wu 亦不斷挑戰不同的創作方式,無論是在畫室內,他可自由地在油畫與水墨畫之間轉換,還是在公開表演中,他勇於接受挑戰,在有限時間內即興創作,展現出藝術的無限可能性。
見證
「吳智誠並非單純再現世界,而是對其進行探索。我們或許可以說,他透過精湛的繪畫技藝,展現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疑惑,讓觀者能夠感受到平凡主題與絢麗技法之間的張力與衝突。」
— 陳宏義 (Chen Hungi-Yi)
「吳智誠的作品深植於中國水彩畫(所謂的『中國水墨』)的血脈中:我們知道,繪畫與哲學在這裡是無限相連的,而哲學在那裡,首先是關於存在的美學實踐。然而,這種中國傳統僅是吳的創作來源之一,另一個來源則是深受歐洲油畫歷史與技法影響的他。」
— 斯蒂芬·帕沃夫 (Stéphane Pawloff)
「平面繪畫在當代世界已經成為一種懷舊的藝術形式。然而,許多『超越時代』的擁護者依然支持懷舊畫作,而吳智誠正是其中之一。」
— 陳宏義 (Chen Hungi-Yi)
「在吳智誠的繪畫作品中,有某種類似馬里奧特實驗的成分,當你閉上眼睛,從靜止的畫作中逐漸遠離時,發現了色彩光譜中原初的白色…當代藝術家有著這種反射與折射的筆觸,使得自然回歸的色彩如同流星般閃爍。」
— 雅克·布魯亞 (Jacques Bruyas)
獎項
- 2007 - 第一名 - 台灣創新企業孵化中心國家公園藝術大賽
- 2002 - 第一名 - 義大利維拉馬尼亞藝術大賽
- 2002 - 第一名 - 國際當代藝術大賽(Créa d'Or 藝術與創作),瑞士日內瓦
- 2001 - 第四名 - 第三屆佛羅倫斯國際現代藝術與繪畫雙年展,義大利
- 1998 - 第一名 - 法國尼姆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
- 1995 - 第一名 - 「行進中的藝術」大賽,法國旺代省政府大樓
- 1995 - 第一名 - 法國艾恩省博物館卓越大賽
- 1995 - 第一名 - 法國羅納-阿爾卑斯地區當代藝術大獎(MAPRA,現代藝術之家)得獎者
- 1982 - 第一名 - 台灣國畫水墨大賽
- 1981 - 第一名 - 台灣國畫水彩大賽
- 1980 - 第一名 - 第七屆中山紀念堂全國水彩素描大賽,台灣
來源
《藝術家眼中的山》
為什麼是『山』或『我如何創建我的山』
一開始,我打算畫一幅大畫,並且在思考這個計畫。在中文中,人們說心靈像海洋,無邊無際且混亂,我在這樣的繁雜與流動中尋找我的主題。
隨後,在朋友的邀請下,我在不同的季節多次前往南阿爾卑斯山,靠近奈瓦什。我去那裡是為了沉浸於那裡的氛圍、光線與清新的空氣。每次待在那裡,在群山之中,我過去的記憶便浮現心頭。我出生在台灣的山中,那是熱帶的山脈,但當我在奈瓦什時,過去的景象便如同中國古代畫作中所見的山水畫一樣湧現。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是我藝術世界的一部分,我多年的教學也圍繞著這門藝術。山與水是這門藝術中數世紀以來的核心主題,而自我年少時起,石濤、黃筌、張大千等畫家的作品便深深地啟發並激勵了我。對我來說,大海與水就像母親,而山則象徵父親。
在創作我的畫作幾週前,我有機會參觀了安塞爾姆·基弗(Anselm Kiefer)在圖雷特修道院的展覽,並被他創作中物質的力量所震撼。那一刻,我再次被過去的記憶淹沒,突然間,我彷彿嗅到了那股混合著樹皮和稻草的泥土氣息,那是我們當年在台灣的森林裡用來蓋房子的材料,這時我清楚地知道了如何創作我的山。我希望它是原始的、自然的,粗獷且真實的。
於是,我把工作室設在了奈瓦什村中心的聖安多尼教堂裡,並提出了一個問題:如何把我的山帶到這裡呢?我將一幅大白布放在教堂中央的地板上,並將我事先畫好的多張草圖散布在我周圍,這些草圖是我在構思我的計畫時所畫的。
當我被我的草圖圍繞時,我感到內心充滿了安全感,並告訴自己:「我準備好了。」為了畫出我的山,我從山頂開始。我腦袋中充滿了物質,完全沉浸在其中,一大堆的材料。我從山頂開始畫,逐漸往下移動,慢慢地,輕輕地,將所有充滿我腦海的東西都放到畫布上:山的體積,顏色,土地的小細節,岩石,卵石,穿過樹木的光線,鳥兒和它們的歌唱…我本來想一直畫下去,無窮無盡。這就像一場戰鬥,一場掙扎,一場搏鬥,我快喘不過氣來,但我仍然繼續畫,直到突然間,我來到了邊緣…沒了畫布!然後我告訴自己:「好了!」該停下來了,我完成了我要做的事。

我打電話給我的朋友西里爾,和他的兒子一起,他們幫我把沾滿顏料的畫布拉起來,立刻懸掛在祭壇前,放在聖壇中。由於畫布上的顏料還是濕的,它的重量使畫布繼續作用,創造出適當的混亂。顏色和色調相互融合,賦予它力量、清新和美感,我的山變得有生命。我後退了一步,看著它,心裡想:「很好!…山就在這裡!」我又靠近了一點,再次看著它,心裡想:「物質也在這裡。」
Jhycheng Wu 的聲明,由 Véronique Briand-Barralon 轉錄